大型队列能够汇集海量的人群数据和生物样本资源,为预防、基础和临床等各类医学研究的探索、转化和整合提供重要支撑。出生队列因其在探讨生命早期暴露对人体健康持续影响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加强医学研究基础工程建设是贯彻健康中国战略、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出生队列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把握当前出生队列建设机遇,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出生队列,建立健全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人群健康研究水平全面提升,促进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一、生命早期不良暴露影响远期健康 经典的"发育起源学说"(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DOHaD paradigm)认为:人的生命早期暴露与远期健康结局关系密切[1]。生命早期暴露既涉及配子形成、胚胎发育与成熟等核心生殖过程中的环境暴露,也涵盖了胎儿孕期母体宫内微环境暴露,以及子代出生后婴幼儿期、学龄期甚至青少年期不断变化的环境暴露。人的健康状况受到遗传背景、环境暴露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同时受到表观遗传修饰等复杂机制共同调控。因此,研究生命早期环境暴露及其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进一步深入探索表观遗传修饰等在生命早期调控,是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与此同时,辅助生殖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数量日渐庞大的辅助生殖子代健康状况备受关注,探索辅助生殖过程对子代健康的影响及机制,也已成为我国生殖医学研究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着重指出,要面向全人群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连续的健康服务[2,3],充分体现了我国开展生命早期暴露和远期健康结局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出生队列研究能为人群健康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出生队列是一种重要的纵向人群研究策略,通常从母亲孕期或孕前期招募研究对象,采集父母双方基线信息、孕期各阶段暴露信息,以及各种类型的生物样本,进而对子代进行长期随访,定期搜集新生儿期、儿童期乃至成年期以后的各类暴露因素和生物样本,获取各类疾病或健康状况有关结局变量。这样的研究设计可以实现对人生命周期中关键环节的关键暴露和关键结局进行准确的收集、整合与分析。从遗传学的角度,出生队列拥有双亲及子代的外周血生物样本,可以全面探讨父源和母源遗传因素对于子代疾病结局的影响。而从环境因素的角度,出生队列不仅能提供了父母双方孕前及孕期各类环境暴露因素及生活行为习惯等多种传统宏观因素,而且基于不同阶段的各种生物样本能够开展代谢组、暴露组、金属组等多种人体内暴露标志物的检测,能够更进一步明确环境暴露的作用机制。再结合遗传因素进行环境遗传交互作用分析,可为深入探讨各类环境暴露于遗产因素影响疾病的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因此,建立出生队列能够对生命早期暴露与胚胎发育、胎源性疾病,及子代近、远期疾病和健康状况相关结局等的病因学和机制研究,为制定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是提升生殖健康水平和长远人口品质的最重要流行病学研究方法[4]。
出生队列对于人群健康研究的重要价值,已被国内外医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者所认可。早在1911―1930年,英格兰东南部赫特福德郡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出生队列[5]。此外,英国儿童发育研究(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tudy, NCDS)自1958年随访至今,发现了孕期吸烟可导致胎儿低出生体重等一系列重大结论[6]。北欧的丹麦国家出生队列、美国纽约上州出生队列等也针对孕期暴露对子代体格发育、智力行为发育以及儿童期疾病等的影响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并产出了大量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明确这些表型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7,8]。巴西、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都根据本国人群特点与妇幼健康状况开展了出生队列研究[9]。
三、我国出生队列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近年来建立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出生队列。广州出生队列(Born in Guangzhou Cohort Study,BIGCS)开展于2010年,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同合作,以孕期环境暴露为切入点研究胎儿至成年期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10]。2013年,中国-安徽出生队列(China-Anhui Birth Cohort Study,C-ABCS)在安徽地区6个城市开展的多中心队列研究,主要关注儿童出生缺陷、不良妊娠结局和不良的出生结局等[11];上海优生儿童队列(Shanghai Birth Cohort,SBC)于2012年启动,包括产妇队列和儿童队列两部分,该队列还作为中国-加拿大出生队列的一部分,探索了跨国出生队列建设与数据共享的新型合作模式[12,13]。近年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快速发展,辅助生殖人口及其子代数量快速增加,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父母源性因素对子代健康的影响等都缺乏有效评估。因此,2016年南京医科大学联合国内26家医院和辅助生殖中心建立了"中国辅助生殖人口及子代队列",该队列采用辅助生殖人群和自然妊娠人群两组对比设计,计划招募30 000个自然妊娠家庭和30 000个辅助生殖治疗家庭,并且对这些家庭开展从孕期到子代3岁以后的长期随访研究。
我国在出生队列领域开展较晚,但是仍然面临很多重要机遇:(1)我国是人口大国,居民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转变,疾病谱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探讨各类疾病生命早期决定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正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14]。(2)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后,人群的生育行为明显变化,需要加紧探讨子代人口流行病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15]。(3)我国妇幼保健体系日益健全的属地化管理模式,为出生队列的建立以及长期随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4)从国家的战略层面到医院的规划层面,大型人群队列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形成广泛共识。(5)临床、预防和基础医学协同创新、交叉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朗,需要出生队列来支撑这样的新型科研生态体系。(6)辅助生殖治疗技术普遍开展,辅助生殖人口快速增加,亟待开展这类人群的长期随访研究。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1)随着出生队列的逐渐开展,越来越多的妇幼医院、生殖中心加入开始建立出生队列,一些队列的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2)已建立的出生队列,样本资源库和信息库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开放共享不足。(3)由于人群流动性大、依从性不够高,出生队列家庭子代的长期随访面临诸多困难,出生以后特别是进入学龄期的子代随访有待进一步提升。(4)出生队列与已有出生登记系统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相关系统之间数据互联互通仍然有待加强。(5)目前已建立的出生队列主要在大城市的高级别医院开展,缺乏对农村群体的代表性。(6)出生队列建设尚缺乏国家层面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导致队列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易导致急功近利的情况出现。
四、依托出生队列、支撑我国全生命周期人群健康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健康中国的新时代。出生队列作为一个探讨疾病病因与观察人群疾病动态发展的重要方式,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也是提供人群健康大数据的公共平台,更是我国医学与生命科学自主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我国的出生队列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的著名队列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但是队列研究的发展潜能和势头还很强劲,国内队列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也在逐渐显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得益于国家统筹规划,各研究团队的认识和理念已经形成普遍共识,民众对于人群队列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依从性逐步改善,这些都为出生队列建设提供了难得历史契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开展创新性出生队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完善的队列建设顶层设计,全国统筹一盘棋,加强国内各队列间的交流、共享与合作,逐步建立健全生物样本和人群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制度,不断提升队列服务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HansonM, GluckmanP.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population and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J]. Am J Clin Nutr, 2011,94(6Suppl):1754S-1758S. DOI: 10.3945/ajcn.110.0012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7-01-03].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3]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0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09/content_5158053.htm.
[4]董文斌,雷小平.大数据时代出生队列研究的新趋势[J].西部医学,2015,27(5):641-644. DOI: 10.3969/j.issn.1672-3511.2015.05.001.
[5]DenisonHJ, SimmondsSJ, SyddallHE, et al. The Hertfordshire Cohort Study: from historical to high-tech studies of musculoskeletal ageing in men and women entering their ninth decade[J]. Int J Epidemiol, 2012,41(2):386-389. DOI: 10.1093/ije/dys019.
[6]Das-MunshiJ, ClarkC, DeweyME, et al. Does childhood adversity account for poore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in second-generation Irish people living in Britain? Birth cohort study from Britain (NCDS)[J]. BMJ Open, 2013,3(3). DOI: 10.1136/bmjopen-2012-001335.
[7]OlsenJ, MelbyeM, OlsenSF, et al. The Danish National Birth Cohort--its background, structure and aim[J]. Scand J Public Health, 2001,29(4):300-307.
[8]BuckLGM, HedigerML, BellEM, et al. Methodology for establishing a population-based birth cohort focusing on couple fertility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the Upstate KIDS Study[J]. Paediatr Perinat Epidemiol, 2014,28(3):191-202. DOI: 10.1111/ppe.12121.
[9]RichterLM, VictoraCG, HallalPC, et al. Cohort profile: the consortium of health-orientated research in transitioning societies[J]. Int J Epidemiol, 2012,41(3):621-626. DOI: 10.1093/ije/dyq251.
[10]QiuX, LuJH, HeJR, et al. The Born in Guangzhou Cohort Study (BIGCS)[J]. Eur J Epidemiol, 2017,32(4):337-346. DOI: 10.1007/s10654-017-0239-x.
[11]TaoFB, HaoJH, HuangK, et al. Cohort Profile: the China-Anhui Birth Cohort Study[J]. Int J Epidemiol, 2013,42(3):709-721. DOI: 10.1093/ije/dys085.
[12]王磊,孙蕾,何晓燕,等.中国出生队列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38(4):556-560. 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7.04.029.
[13]周光迪,吴美琴,赵丽,等.中国和加拿大合作出生队列研究数据统一及共享方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5,10(6):494-497. DOI: 10.3969/j.issn.1673-713X.2015.06.004.
[14]蔡�,武瑞仙,兰蓝,等. 2011-2015年我国居民住院疾病谱及资源消耗情况[J].中国卫生统计,2017,34(2):298-300,303.
[15]GongW, XuDR, CaineED.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China's two-child policy[J]. Lancet, 2016,387(10025):1274. DOI: 10.1016/S0140-6736(16)30020-4.
全文链接:http://rs.yiigle.com/CN112150201810/1074320.htm